學寶教育旗下公務員考試網(wǎng)站
網(wǎng)站地圖     設為首頁     加入收藏
當前位置:主頁  >> 申論資料  >> 熱點時評   
熱點時評
給“中國式舌尖”的三個腳注
http://www5566.cn       2012-05-31      來源:濱州人事考試信息網(wǎng)
【字體: 】 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

  在國人的“以某某為豪”的榜單里,“食在中國”恐怕是少數(shù)幾個沒有太大爭議的共識之一。央視近期熱播的七集紀錄片《舌尖上的中國》,無疑給這個共識增添了一個新的腳注。而下面的文字則是給這個腳注所做的腳注,是所謂“腳注的腳注”。


  首先,美味創(chuàng)生的底子,是關于饑餓和生存的博弈。大豆,是廉價而豐富的蛋白質來源,可原始大豆中充滿了難以消化的胰蛋白酶抑制劑、植酸和不能被吸收的糖。是豆腐,令大豆“點豆成丹”,豆腐消除、轉化了原始大豆中那些渣滓,從而極大擴充了蛋白質的來源,最終令中原人口的繁盛成為可能。


  在這個意義上,前賢感嘆道:“豆腐,是中國人的恩物?!痹瓉?,世外高人于此生發(fā)的“和中清寂近于道”的感悟,根子是深扎到基因繁衍意義上的感激。


  對維生素礦物質等缺損的寶重和創(chuàng)造性彌補,是中國式美味的另一重大源泉。這尤其常見于貿易不發(fā)達的邊遠地區(qū)和少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。在寒冷的東北,大醬更多是鹽的儲存形式,而不是錦上添花的調味劑;可愛的翠花所端上的酸菜,首先是要補充乳酸,而不是作為催人饞涎的火鍋料理。至于烏珠穆沁草原上噴香的黃油炒米磚茶和醇厚的酸奶豆腐,前者是維生素的補充,后者則是對貴重肉食的替代。


  重口味的起源常常是儲存的需要和對邊角余料的最大化利用。腌熏臘炸臭釀,是跟時間的交易,背景上若隱若現(xiàn)的,既有客家人的顛沛流離,也有徽州朝奉的淡淡鄉(xiāng)愁;對“下水”的處理則是邊角余料竭盡其用的典型,其奧秘是以密集的人工投入來提高食材的可食性,其結果就是挑戰(zhàn)口味極限,極大地擴張了中國菜的食材來源。


  其次,家常的一日三餐之外,餐館外食,更是中國美食的大宗所在,它遵循的是另一套游戲規(guī)則。


  秘方、獨家、老店、私房等,是外食的常用修飾語。其背后暗含的,是知識產(chǎn)權的自我保護。從某種意義上說,這類食物的特色,既是知識產(chǎn)權的結果,也是知識產(chǎn)權保護本身。文人常詩意地稱之為“吃的是歷史”。這個“歷史化”是中國美食的知識產(chǎn)權進行自我保護的獨特方式,也是中國菜地方化、復雜化的一個重大來源。


  同樣的食材,被貿易、交易所強化的屬性,與日常維生的側重點,常常大為不同。依強化方式的不同,或可分成南北兩派:南派以粵菜為代表,突出的是一個“鮮”字,重點在食材本身的質量凸顯;北派重視人力附加值,例如著名的揚州干絲,其精細的刀功絕非一夕可就,而前后的提味裝盤等配套和程序也較復雜。


  第三,推動中國式美食走向極限的是官商兩道的拔尖消費。這里,餐飲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對口腹的滿足,變成了對人際關系的投資。這時,美食的營養(yǎng)、味覺等元素已退居二線,身份顯示、人情世故成了餐臺上博弈的主角,而食物,已退化成了符號、道具和籌碼。


  某位達人有云:“美好的東西在中國,都是國畫式美好:可以遠觀,難以褻玩?!币灾P照這個腳注的腳注,誠哉斯言。



互動消息